在柏林邂逅华语电影(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06-05 03:39:48 来源: sp20240605

  二〇二三年十月,唐雪丹在电影放映现场。   受访者供图

  在黑暗中,帷幕缓缓落下,银幕上开始放映那些真实而动人的华语影像。在德国柏林,人们聚集在一起,中外观众都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电影。其中,有些是中国人,有些是来自亚洲其他地区、同样讲华语的观众,更有许多是非亚裔人士。他们跨越语言障碍,透过视觉艺术,领略着那些独具魅力的华人故事。

 

  相信电影力量

  CiLENS柏林华语独立影展是立足于柏林的新锐华语电影展映机构,字母“C”代表“Chinese”(中国的、华语的)和“Cinema”(电影),意在传达创办初衷——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将当代中国及更广大的华语人群与世界连接,带领中外观众共创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创始人唐雪丹于2021年获德国总理奖学金,在柏林从事文化与电影领域的研究项目,作为一名异乡人,她努力在柏林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社群。唐雪丹表示:“柏林的人们总是对我来自的地方的文化充满好奇,在交谈中,我发现许多外国人并不怎么了解中国电影,我最初的目标就是打破那些刻板印象,让他们了解国内电影艺术的多样发展。”

  首次展映活动选择放映余秀华的纪录片。尽管放映场地只是一个免费的艺术公共空间,椅子也是临时搬来的,他们甚至需要等到落日后才能开始放映,然而,参加活动的人数远远超出预期,原本只摆放了50把椅子的场地,被涌入的观众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人只能全程坐在地板上观影。

  “一位帮我们布置投影仪的德国大哥,在观影后给我发来了短信,他说很感谢我们举办了这样的活动,虽然他因为语言问题无法完全理解纪录片的内容,但这是他第一次看中国纪录片,真的是完全被打动了。”唐雪丹回忆,“当时观影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国人,他们给了我们许多正面的反馈,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在不断摸索中,影展团队逐渐发展成熟。通过向国际观众介绍鲜为人知但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电影,柏林华语独立影展旨在以独特视角反映当代中国和更广泛的华语世界的复杂现实,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唐雪丹相信电影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的力量:“电影可以是一种无声的故事讲述方式,它的语言是共通的,无论背景如何,年龄如何,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感动。”

  深耕华人主题

  柏林华语独立影展以策展为核心,每隔两三个月开展一期项目。每期围绕特定主题展映6到8部作品,随后举办小型讨论会或诗会,让观众能当场交流感悟。

  今年4月份的春季主题影展《华夷漂浪纪》展映了华人导演的5部长片和两个短片集。观众们跟随着战后遗孤、南洋恋人、华埠舞女以及归乡老翁等多样的旅程,探索多元历史背景中“华夷漂泊者”的生存状态。

  “相较于柏林上映的院线电影,我们展映更独立、更具艺术性的电影。许多学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的留学生以及柏林的其他华人,都对能在此看到这些华语电影而感到高兴。”团队成员李佳玥说。同样热爱电影艺术的她是影展团队的老成员,当初她在社交群里看到了影展展映的第一部纪录片的相关消息,便迅速报名加入了团队。

  唐雪丹来自成都,影展也曾在柏林两次举办“成都”主题电影放映活动,展映川渝青年导演们的作品,现场还能品尝到来自成都的地道小吃,买到相关文创。令唐雪丹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活动都有许多在柏林的川渝人前来参加,现场带有麻辣味的方言笑语不断。”

  团队中的两名成员王紫菲和贺琳负责策展《华夷漂浪纪》,李佳玥也是全程参与。她记得,一位观众在观看其中某部影片时,想起了同样是年轻时候下南洋并且在那边去世没能回到祖国的曾祖父,感触颇深。

  李佳玥还记得,曾有一位二代华人在观影后找到她,说他的父母曾从中国移民到德国,虽然自己在德国出生长大,但他一直对父母那一辈的中国故事很感兴趣,他也想以写作或者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属于他们一家人的独特故事。

  观影讨论会上,华人们分享着各自的移民故事,欧洲观众们也在此深入了解华人群体。“我们吸引到了许多德国观众,柏林某个大学汉学系的系主任,每次都来参与我们的活动,还会十分积极地帮我们宣传。”唐雪丹感慨,“我们曾放映一部叫《杀马特我爱你》的纪录片,讲述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杀马特’及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当时全场几乎都是外国观众,但是很多人都看哭了。那些真实的故事是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打动人心的。”

  建构宽广平台

  柏林华语独立影展如今已成长为德国比较著名的华语电影展映机构。唐雪丹表示:“最初我们只是想放映几场电影,但渐渐地,我们的视野不断扩大。如今,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能够推广中国电影和华语电影至国际舞台,让更多有创意、有情怀的年轻中国电影作者的作品得到关注。”

  影展曾放映魏时煜导演的《古巴花旦》,这部影片讲述了从小在古巴华人街上学习粤剧的两位女性,历经多年,终于在年迈之时得以在香港演出粤剧实现梦想的故事。李佳玥回忆道:“当时魏时煜导演在了解到我们后,特地从香港飞来柏林,与我们和观众交流,她非常支持我们做这样一个事情。”

  “我们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社群,在看电影的同时,彼此激发更多的可能性。”影展曾邀请到社会人类学家项飙教授,与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电影界和学术界人士一起,围绕中国社会话题进行圆桌讨论。在《华夷漂浪纪》的读诗会上,影展也邀请到了身在柏林的中国作家春树作为领读人,来自各个国家的诗歌爱好者一起跨越语言的壁垒欣赏着诗歌魅力。

  缺乏稳定的资金源、不够成熟的运营机制、年轻稚嫩的团队等都是影展所面对的挑战。唐雪丹坦承:“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很累,甚至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想到自己的初心,想到那些希望达成的目标,我们还是会不断地激励自己继续做下去。”

  柏林华语独立影展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两届大型影展,9次小型影会。它也经常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华语电影展映组织积极合作交流。唐雪丹感到骄傲:“我们几个机构间经常互相帮忙,互相宣传,大家都希望中国电影和华语电影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