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马 跃跃争先(聚焦传统体育)

发布时间:2024-06-04 12:13:17 来源: sp20240604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脚竞速队队员在训练中。   赵庆祖摄(人民视觉)

  立竿、上脚、起跑,一眨眼的工夫,人便冲到了七八米外。仅靠两根细竹,大多数人站都站不住,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脚竞速队队员古今文却能健步如飞。

  刚上大学,高脚竞速队招新时,苗族小伙古今文就抢着报了名。他回忆,小时候,跟着叔叔踩过类似的竹竿,当时就觉得很有挑战性,惊险难忘。

  高脚竞速,原名“高脚马”“骑竹马”,源于苗族、土家族等群众涉水过河、打捞鱼虾时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兼具观赏性与体育锻炼功能,2003年,这项运动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定名为“高脚竞速”。

  “刚练两天,手就破皮长泡;再两天,脚也疼得走不了路。”古今文说。他很有天赋,入队不到半年就收获了奖牌。“刚开始报名参加高脚竞速队的人很多,但项目难度高、训练强度大,陆陆续续退出的人不少。最终坚持下来的,都发现了项目的独特乐趣。”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和永杰说。

  高脚竞速使用的器材,是一对高脚竿,为竹、木或硬质材料制成,离地30至40厘米处加制脚镫。运动员踏镫而上,借竿而行,对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和永杰介绍,校队每周上3次训练课,一次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大型比赛前还会集训两个月左右。

  “会跑先学摔”。对初学者来说,学会正确地摔倒、克服恐惧是练习高脚竞速的第一步。两人一组,互相搀扶;靠墙站立,找到平衡;鞋尖要小,摔下来才不易崴脚;要是摔了,就推杆向前,防止受伤……和永杰一一介绍训练要领。高脚竞速的比赛场地是标准田径场,但队伍刚开始训练时一般选在相对防滑的沙地或者塑胶颗粒场地,真摔了队员也不容易受伤。

  先“上马”,再“走马”,最后才能“跑马”。和永杰说:“通过长时间反复训练,运动员形成肌肉记忆,比赛时才能实现‘人马合一’。”

  把高脚竿练成自己的“腿”,实现完美协同,并不容易。高脚竞速需要顺步跑,并在前进与后撤中不断调整重心,同步发力。为了增强训练趣味性,和永杰设计了多项辅助性训练,如踩高脚竿踢足球、上下楼……丰富的训练形式调动起队员的积极性。

  2022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获批建设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高脚竞速),构建“教、学、练、赛、研”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承体系。板鞋竞速、民族打跳、舞龙舞狮、东巴刀舞……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落地生根,斩获40余个奖项。“从第九届到第十二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们届届不落,参赛项目越来越多,并在第十一届比赛中夺得高脚竞速男子60米项目的冠军。”和永杰说。

  “出了校园,不少队员继续从事高脚竞速项目相关工作,有的还成为教练员。”和永杰说,从教10余年,他见证了高脚竞速项目的发展。随着更多创新性举措落地,传统体育与时俱进,更加容光焕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14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