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24-06-05 05:52:27 来源: sp20240605

  编者按:5月2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举行了8场分论坛,分别聚焦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等主题。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文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扎根本土  深植时代

  本报记者  刘  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在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来自文学、舞台艺术、电视剧、网络文艺等领域的文艺工作者表示,要扎根中国、深耕时代,从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掘素材和灵感,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学需要深入生活。我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工人、厂长、技术员,这为创作小说《大国重工》积累了素材。”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作家齐橙表示,相较于专业书籍,文学作品可以更多地聚焦生活当中的人,通过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人物形象,多方位反映和记录专业领域的发展史,让读者产生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我们身上肩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这是我们进行舞台艺术创作时应该牢记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戏剧工作者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创新时代表达,在打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下功夫、求卓越,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拥抱生活,与时俱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创作水准,细腻书写人间烟火与人性光辉,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文艺形式和风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期待,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能够更多地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制作。”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说,在技术方面求新求变的同时,也要守住一些不变的价值标准,严格把控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带给受众正面、优质的文艺作品。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本报记者  刘若轩  赵梦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汇聚正能量的主阵地、打赢舆论斗争的最前沿。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关键。

  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致辞表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战线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稳步推进融合发展,加强自主平台建设,提升创作生产能力,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发展方向,增强历史主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加强内容建设,强化理论宣传、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文化宣传,提升网上热点引导能力,以高质量内容拓展主阵地、增强主导力。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业务流程,努力实现互融互通,提升一体传播效能。要保持技术敏感,跟踪分析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秉持趋利避害原则,稳步加强应用,丰富内容业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而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内容生产与供给能力,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战略性新兴技术、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媒体必须加快向高科技领域转型,以新质生产力催生媒体融合新模式、新动能。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关键,在于真心贴近受众,做到守正创新。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深圳积极拥抱新科技、激活新动能,建立由千人组成的国内顶尖科创智库,让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声音更加响亮、深入人心,不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故事。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符雷认为,主流媒体要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创新传播形式,推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不断实现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在对话沙龙上表示,要运用AI技术强化与受众的连接,AI平台生成的内容是有立场的,要积极探索AI应用与治理之道,用主流价值观规范人工智能行业,真正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媒体发展。

  

  保护第一  传承优先

  本报记者  杨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曾经的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到现在的整体保护、活态传承,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了。

  在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上,在敦煌工作了61年的樊锦诗说:“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1944年敦煌研究院建立后,敦煌数百年来无人管理、严重被破坏的局面才开始得到改善。80年来,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绩。这么多做考古、做文物保护的人,把不同的保护经验、文物考古背后的故事拿出来分享,供大家借鉴学习,才能更好传承我们的文明。”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生存演化的历史、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的梦想是让今后的孩子们看到城市的新陈代谢、看到历史街区的年轮。“正如我们的记忆,无论好坏都是成长的轨迹,我们不能随便删除自己不喜欢的片段。城市和街区也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就把某个阶段的建筑拆除、改造了。”

  同济大学教授张松提及“活态传承”时特意强调,历史名城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人的创造,反映了各种社会文化的积淀,因势赋形、因地善为的山水人文要素延伸着各种秩序与功能,处理起来要更谨慎,不能简单把它打造成统一的某种景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肯定了“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发展思路,但他更强调,“我们不光要把老城保护好,建设新城时也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在规划城市时都有一种格局,把自己对时间空间的理解都编织了进去。”

  “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是对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彰显,与当地人民生活最密切,最能激发当地民众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从非遗传承的角度倡导,要悉心呵护那些在非遗传播展示活动中担任主力军的、最基层的县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传承人。

  参加论坛的其他嘉宾认为,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真正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才能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程远州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新科技激活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新业态的爆款密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

  嘉宾们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能。

  如何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认为,文化与产业,须一体谋划、系统推进,既谋求经济上的增收,也实现文化上的增值,实现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加快实现“以文兴业”,“不是简单地对文化形态进行商业包装,更不是为普通产业披上一层文化外衣,制造宣传噱头”。

  当前,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加快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表示,要探索有效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的创新发展;同时发挥好文化新业态的带动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

  分论坛上,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新科技成为热议话题。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看来,大模型在助力文化产业创新方面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跨文化跨领域跨语种交流等。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内容生产方式的革新,人机交互走向自然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助手”,“我们会和这个助手进行沟通、共创,不断释放想象力,使创作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创新应用。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将持续给电影产业带来变革和冲击,“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电影创作和生产中更好地拥抱新技术,为观众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人工智能外,5G、云计算等新技术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刘洋表示,在“村BA”系列赛事中,快手首次将“子弹时间”技术应用至村赛直播,在此之前,这项“黑科技”只应用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等顶级赛事上。如今前沿技术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大幅提升了视听体验。

  

  荟萃出版英才  共建出版强国

  本报记者  洪秋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出版工作,多次就出版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上,围绕“拥抱数字时代机遇  夯实出版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这一主题,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表示,数字技术催生了传统出版的全新变革,带来了出版融合的深入推进,各类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出版的传统边界、传统分工逐渐被打破,已经走向多元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这给传统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迭代创新,出版业经历着复杂深刻的变革,迫切需要加快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过硬的出版铁军。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围绕跨学科出版人才培养,探讨了怎样发挥科学技术融合与出版印刷融合的作用、培养数字时代的新出版人才这一问题,提出走融合发展路径,用智能科学手段,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作了题为“锚定出版强国建设目标  打造新时代名编大家”的演讲。在他看来,出版强国建设呼唤名编大家。在数字时代,出版名编大家的培养,需要统筹科技教育人才3个方面,同时要遵循人才成才的规律,创新路径,培育卓越名编大家。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需要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出版人才队伍。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认为,培养国际出版人才,是当下高校参与出版强国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数字时代,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国际化的大格局,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中引领人才培养。

  “如何把握数字技术跃迁脉搏、推动出版人才发展升级?我们认为,互联网企业在数字时代要当好‘守门员’,提升编辑力,打造文化传播的新容器。”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张巍表示,让不同的文化在数字空间进行融合和交流,推动我国出版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凝聚发展动力  赋能电影产业

  本报记者  刘  阳

  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影市场红红火火”。去年以来,电影行业团结奋斗,砥砺前行,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恢复至2019年的85%,观影人次恢复至75%。

  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指出,电影产业是否能高质量发展,电影产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关键的还是看能否不断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好电影。“好电影需要宽松和谐、包容活跃的创作环境,需要我们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充分尊重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旨趣。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主旋律’的含义: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不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是‘主旋律’,都是正能量,都是创作上所鼓励和倡导的。坚决杜绝为评奖而创作、因题材而评奖。”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希望推动电影行业解放思想、摆脱束缚,充分尊重创作者主体地位、创作个性和要求,极大拓展影片题材类型范围,形成有利于电影创作生产的新局面。

  院线强大是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规范发展的前提。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说,当前中国影院终端正处于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影院健康发展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同时,她观察到当下20—30岁观众数量有所下降。如何把年轻观众拉回电影院?她认为中国电影必须从根源上实现整体年轻化。

  猫眼娱乐首席执行官郑志昊表示,如今大数据已经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为不同行业赋能,电影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产品工具和大数据服务助力于行业高效制作和宣发,帮助我们找到了新的类型、新的话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目前电影行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各位嘉宾的发言充满了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我想这是我们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最强动力。”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陆亮说。

  

  繁荣文化贸易  厚植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李洪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文化贸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

  在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小牧以一堂题为“新质生产力与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公开课开场。他表示,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在文化贸易中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给文化贸易带来新机遇新挑战。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月表示,希望一直坚持研发自主创新技术,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贸易往来、商务沟通,都能通过自己的技术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中文在线首席技术官吴疆认为,中国原创故事加上AI新的产能爆发,会让好故事加上好视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添一份力。

  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汲取智慧和养料,使贸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深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专家兼秘书长李嘉珊认为,在实践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巨大潜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国际贸易的诸多可能性。我们要把承载中华文化智慧的内容融入作品,有着丰富文化基因的产品既有好口碑又能卖得好。

  “我身处西安,这里的艺术很吸引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生产、贸易,能推动文化更好‘出海’。”西安桥合动漫创始人乔乔说,“我们一起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文化力量。”

  

  共建人文湾区  共享机遇湾区

  本报记者  程  龙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共建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上,岭南非遗文化展演热闹非凡、别具一格,满满都是湾区特色;与会嘉宾围绕“共建人文湾区  共享机遇湾区”,畅所欲言、佳句频出,处处尽显湾区风采。

  城市雕塑《盖世金牛》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30年前为深圳创作的作品。再次来到深圳,韩美林感慨万千,并寄语大湾区,“进一步发扬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把握新的机遇,焕新人文景象,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岭南文化承载着浓厚而丰富的湾区共同人文记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讲述了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元和深刻内涵。他认为,“在岭南文化的深层,一直有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

  “佛山的武术传统,加上香港的电影艺术,产生了《叶问》系列电影;广东的舞狮传统,加上动画科技,产生了动画《雄狮少年》,又搬上音乐剧舞台……”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茹国烈认为,大湾区的11座城市互相关联,这里的人们拥有相近的日常生活、艺术创造和文化记忆。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许钦松、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葛亮等嘉宾围绕“侨批”“湾区非遗”等话题作了对话交流。“讲好湾区故事,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体现。”葛亮说。

  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猷君关注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新机遇,“大湾区九市与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气候相同,饮食相宜,对港澳青年有天然的吸引力,是港澳青年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极佳选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